海运、空运、铁运、电商物流、散杂货运输、危险品运输、拖车、报关、仓库内装 #非洲专线#最新海运费走势#海运解决方案#伊朗海运专线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

发布时间:2020-11-17 | 点击数:917
一、巴以冲突的由来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区也曾是犹太人的故乡,而且文本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就以《圣经》为例,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们都认为不能从《圣经》中汲取太多的信息--这不是因为当中的记载不真实,而是因为难以证实它的真实性;再者,《圣经》只是一种信仰的产物--不过,由于大部分内容都被现今的犹太人所接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地了解故事的轮廓,因为今天的冲突以及耶路撒冷问题与宗教原因息息相关。       

故事开始于上帝告诉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远赴迦南,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国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样。于是亚伯拉罕带领他的妻子和儿子们来到迦南,这大概就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人的证据。他的儿子艾萨克(Isaac)和孙子雅各布(Jacob)都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个儿子,不知什么原因其中的十个非常憎恨他们的兄弟约瑟夫,并把他卖到埃及当奴隶。不过约瑟夫有一个解梦的本领,深得埃及国王的喜爱,于是他被封作宰相。后来雅各布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埃及投靠约瑟夫,并大量繁殖他们的后代,这些后代就第一次被称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为其斗争或者是与上帝作斗争?)。埃及国王看到繁盛的犹太人,视他们为威胁,为了除掉这个隐患,他找借口把这些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怜的犹太人反抗了,于是就上演了摩西领受十诫,带领以色列人返回故乡的故事。后事冗繁不再详叙。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BC,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以色列王国,而他们有两位出色的国王,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期间,发展贸易,以武力维持其统治,使以色列发展到鼎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这样就为巴以冲突的症结难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来,犹太人的历史,至少是他们认为的事实,显示出他们的民族特质,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更是一个克服灾难的民族,他们有勇气,也有力量与种种上帝的考验作斗争。但是他们近代的惨痛遭遇似乎比《圣经》记载的大灾难还更加悲惨,难道是他们的另一个考验?可以肯定的是,那惨绝人寰的经历永远刻在犹太人历经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国被灭亡以后,希腊罗马王国也曾占领过这片土地,犹太人就在这个时期流放都世界各地,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乡,被迫逃到东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但人身利益却被大大的限制。也许是因为他们是一个聪明的民族,在政治、医学、艺术各领域成就斐然,于是就遭到别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时代和二战期间的大屠杀成为了犹太人最惨痛的记忆,也许是因此犹太人的愤怒一发不可收拾。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账固谷嘶竦昧擞邢薜淖灾稳ǎ徒庾橹蚓懿唤邮茏灾巍?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谴责恐怖主义。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谈判之后,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计划。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三年前(2000)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犹太教古经典就曾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献祭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挪亚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毁,有重建,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胜地。原来的犹太圣殿遗迹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枪战,对于每一方而言,对会不屑和不满于对方的到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着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让。在阿克萨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巴勒斯坦其他墙别无二致。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犹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称为“哭墙”。许多犹太人就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方结束。结果是犹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犹太教的宗教导师)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         

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穿过西墙右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三)总结  可见,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二、巴以冲突的发展  (一)关键人物与组织  关键人物与组织  1.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革命武装 力量总指挥。生于耶路撤冷一逊尼派穆斯林家庭。

1948年参加第一次 中东战争。 1950年就读于开罗大学工学院,积极从事学生运动。毕业 后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埃及陆军任尉官。 1956年参加第二次中 东战争,成为爆破专家。1958年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门工程师,并 秘密筹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1959年“法塔赫” 正式成立。 1964年组建“法塔赫”武装组织“暴风”突击队。  从 1965年 1月起,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发动对以 色列的武装斗争。 1969年 2月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次年任该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4年起,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 总指挥。同年 11月,率巴解组织代表团出席第 29届联合国大会,参 加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讨论。 1980年,在“法塔赫”第 4次代表大会 上重新当选为“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兼“暴风”突击队总司令。  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宣告:巴勒 斯坦国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国家总统。同年 12月,他又宣布接受联 合国 242号和 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有在和平与安全环境中生存的 权利。 1991年 10月,巴勒斯坦国派出代表,参加马德里中东和会。  1993年 9月,宣布承认以色列,并与以签署关于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 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则宣言,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1994年 7月返回 巴勒斯坦自治区,成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  2. 拉宾 

       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 撤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 犹太复国主义者。他青 年时代立志农业救国,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到美国伯克 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 弃原来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后,他帮 助释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犹太移民,于 1946年被英国人软禁了6个月。 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

1964年,他被任命为以色 列国防军参谋长。 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 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 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辉煌的“战绩”并没 有带来和平,却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第 242号决议, 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  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 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 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帐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 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 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 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 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 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 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国 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 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年11月,以色列和巴勒 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一一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 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 1994年10月, 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 46年的战争状态。  1995年 9月,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 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 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巴勒斯坦 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骂拉宾是“叛 徒”、“卖国贼”。 1995年11月,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 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5岁。 拉宾的死虽然会给中东和平带来一些影响,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历史 潮流是不可逆转的,由拉宾等人开创的中东和平道路是无法阻挡的。  3. 沙龙         沙龙,阿里埃勒 (ariel sharon, 1928-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前外交部长。议会议员。   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曾在英国坎特伯雷参谋学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学习。自幼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 1945-1950年历任教官、警察局教导员,“亚历山大旅”侦察连长、“戈兰旅”侦察队长。1950-1952年任中部和北部军区情报官。1953年负责组建和指挥专门越境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报复”行动的101部队(翌年,以色列伞兵编入这支部队)。 1956年任伞兵旅旅长,同年10月参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战争。 1958-1966年先后任步兵学校校长、装甲旅旅长、北部军区参谋长和总参谋部军训部长等职。 1967年晋升为少将。1967年“六·五”战争时,指挥一个师在西奈作战,战后重任军训部长。 1969年12月任南部军区司令。 1973年7月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同年9月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 1973年10月战争爆发后,任装甲师师长,率部突过苏伊士运河,战后退伍。 1974年12月应召入预备役,任“紧急部队”高级指挥官。1975年6月任总理安全事务顾问。 1976年4月自称与政府在防务政策上有分歧,辞去顾问职务。1974年、1977年当选为议员。 1977年6月利库德集团执政后,任农业部长,兼任定居点委员会主席。1981年8月任国防部长。 1982年6月策划和指挥了侵略黎巴嫩的战争。 1983年3月因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揭露,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任不管部长。 1984年9月任工商部长。 1990年6月-1992年7月任住房部长。1996年7月被任命为国家基础设施部长,1997年7月后续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 (minister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任期至1998年底。   1998年10月-1999年7月任以色列外交部长。  1999年9月正式当选利库德集团领导人。  沙龙是利库德集团中著名的右翼强硬派,反对以巴和谈,主张在被占领土上修建更多的犹太人定居点。   2000年9月28日他访问了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圣殿山从而引发了一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暴力冲突。   2001年2月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参加了以色列总理竞选并获胜,当选以色列总理。  1998年7月应邀访问中国。  4. 哈马斯等恐怖极端组织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主张扶助穷人,并且兴办一些慈善事业。政治上,它主张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武装分子。哈马斯正式成员约2万多人。  哈马斯成立后,曾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占领军的示威和恐怖行动,制造了多起自杀性爆炸事件,还不时袭击以边防兵,绑架或暗杀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在以国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取缔其一切活动,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在反抗以斗争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亚辛说:“使用自杀式炸弹是任何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权利。以色列人只懂得这种民主。”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哈马斯的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         

亚辛说:“这是我们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弹,他们会跪在我们面前求饶的,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恐惧,他们正在担心下一颗炸弹会在哪里爆炸。哈马斯终究会赢的。” 

(二)〖调解巴以冲突的几大和平计划〗  1. 和平计划 

计划及时间 目的 内容 结果          

2001`年5月4日“米切尔报告” 2000年9月底,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巴以和谈陷入困境。为了促使巴以双方早日结束冲突,重归和谈轨道,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10月,中东问题多边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巴以暴力冲突的起因。 巴以双方应立即无条件停止暴力冲突;共同创造一个缓和期;采取步骤重建相互信任;巴民族权力机构努力打击恐怖主义;以政府必须全部冻结在巴控区内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以方取消对巴城镇的轰炸和封锁;双方重新恢复安全方面的合作。 但由于以色列沙龙政府采取的强硬政策,以及巴以愈演愈烈的暴力冲突,“米切尔报告”一直未能得到落实。         

2001年6月5日“特尼特停火计划” 2001年4、5月间,巴以流血冲突加剧。为了寻求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良策,阻止巴以冲突升级,国际社会在中东地区展开了密集外交斡旋。 巴勒斯坦应立即逮捕巴激进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者组织的成员,停止反以宣传,收缴在巴自治区的所有非法武器,并停止为那些袭击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的“恐怖活动”提供帮助;以色列则应保证不对巴方目标进行袭击,并将军队撤回到2000年9月28日巴以爆发冲突前的位置,结束对巴自治地区的封锁。 对于“特尼特停火计划”,巴民族权力机构发表声明表示全面接受。以色列虽然也宣布原则接受此计划,但终因沙龙坚持必须有一周“绝对平静期”等先决条件而未能予以实施。        

2002年3月28日“阿拉伯和平倡议 “阿拉伯和平倡议”是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的中东和平建议为基础而通过的。 该倡议要求以色列撤出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接受建立享有独立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难民问题。在此前提下,阿拉伯国家将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保证其安全并实现正常关系。          

2003年5月30日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这项计划为永久解决以巴冲突问题,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巴两国和平共处的构想。 结束以巴冲突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起至今年5月),以巴双方将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今年6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斡旋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将为此召开国际会议。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以巴双方将就最终地位进行谈判,并在2005年达成协议,最终结束双方的冲突。中东问题斡旋四方将就此召开第二次国际会议。 

2. 主要阻力 

       对于双方政府来说,几十年来的战争与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巴以政府曾签定过不少和平协议,但总是在谈判的最后阶段因为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而且各个调解方案和协议都因为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不了了之。          

这都归结于民族根深蒂固的仇恨和相互的不信任感。特别对于以色列政府,作为拥有强大武力军事优势的一方来说,立足于本民族的利益,一起自杀性爆炸即可引起对巴居住地的狂攻滥炸或者摧毁民房。这样哈马斯恐怖等恐怖组织在暗,不断制造自杀式爆炸;以色列军队在明,恐怖组织的任何举动都成为他们攫取的把柄,肆伺机报复,这样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稳定,也不利于政策的实施。          

沙龙是以方强硬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经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激起了延续至今的冲突。而且他在当总理期间,以租金和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以色列人定居约旦河西岸,同样引起巴勒斯坦人的不满。而在巴勒斯坦方面,极端的代表是哈马斯抵抗运动,它的精神领袖亚辛曾经说过:“阿拉法特有他自己的做法,我们有我们的做法,自杀性爆炸不会停止。”可见巴勒斯坦内部已经产生严重的分歧,而且巴民族解放组织不能左右恐怖组织的行为,实际上在巴勒斯坦境内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恐怖组织,一旦意见严重分歧或者解放组织明确干涉恐怖行为时,就有可能引发内战,使得阿拉法特和新任领导人阿巴斯不得不对其心存戒备。沙龙就曾因为认为阿拉法特有指使恐怖袭击的嫌疑而对其官邸进行围堵,可见恐怖组织的问题已经能够左右冲突的发展。         

今年6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美国总统布什在约旦港口城市亚喀巴同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举行三方会谈。此次三方会谈是在以巴都表示接受由美国、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四方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的背景下举行的。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以巴双方抓住这一契机,在重启和谈与结束流血冲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是在双方握手表示接受并努力实现路线图以后,哈马斯又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其领袖公开谴责阿巴斯背叛了巴勒斯坦的利益,而消息表示阿巴斯并不会和哈马斯领袖接触和谈判。此后以方展开报复行动,本来出现的实现和平的一线生机又蒙上了乌云。 

3. 调解巴以冲突的美国力量 

       “9·11”事件后,美国内亲以的强硬派势力明显上升,在巴以问题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国公开支持以对巴激进组织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将巴激进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要求巴更换领导人,默许以软禁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布什先后7次邀请沙龙访美,但他却没有与巴领导人举行过任何形式的会晤。然而,美国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以色列从它的“呵护”中得到好处,反而使巴以冲突越演越烈。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地区反美情绪的一个重要根源。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其中东政策,寻找平息巴以冲突和解决巴以争端的途径。早在对伊战争的准备阶段,美国就拟订了解决中东问题的“路线图”计划,并与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就此达成一致。在对伊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及时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           

对美国来说,推动“路线图”计划的实施是伊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平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来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也有利于改变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改善与欧盟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进一步争取阿拉伯国家对反恐和美国中东战略的支持与配合。          

美国之所以选择此时同巴以举行三方会谈,除布什政府已认识到解决巴以冲突在其中东战略中的迫切性这一原因外,还因为美国认为制止已持续近三年的巴以流血冲突的时机已经到来。经过这几年的冲突,巴以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以方有条件地接受了“路线图”,巴方也为配合“路线图”的实施作出了积极努力。为了此次三方会谈,沙龙和阿巴斯先后举行了两次会晤,双方均表示将为“恢复信任”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巴以之间终于出现了三年来罕见的缓和迹象,从而为美国的调解创造了适宜气氛。         

现今的巴以冲突缺少外来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有一个强大的中介方作调解显然是一件好事。尽管美国与以色列关系比较特殊,在一些方面可能有偏袒的嫌疑,但由于中东的局势不稳定一直都是布什的心结,在一些情况下的施加压力有可能阻遏沙龙无节制的强硬行为。不过最新消息表明,美国有可能出兵镇压巴勒斯坦恐怖势力,如此干涉别人内政,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更深的仇恨.

海法港(HAIFA)位于以色列(全称: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咔咕网,跨境物流一站式智能服务平台!咔咕供应链科技旗下品牌,依托于专业国际物流团队,从2003年以来,为广大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一级庄家提供一站式跨境物流服务,24小时订舱热线:400-660-5256

本文地址:http://www.ourcargo.com/article/571.html



微信公众号 ourcargo_com

移动站,手机扫码访问


友情链接: 非洲物流 | 东南亚海运 | 货代网 | 友链合作
© Copyright 2007-2022 咔咕网(ourcargo.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严禁抄袭、镜像本站)  工信部备案:粤ICP备2020112756号
电话:400-660-5256 357201460 Email:info@ourcargo.com TAG标签 

免责声明:若本站所使用内容侵犯了相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采取适当措施处理!
快捷
联系
全国服务热线
400-660-5256
市场专员微信
pspsky

TOP
Julie
Lily
Helen
Summer
Lucky
Coco
Elaine
Steven